甘肃关隘史(出版书)/军事、历史、老师/甘肃和肃州和河西/精彩免费下载/全文免费下载

时间:2024-08-10 23:43 /二次元 / 编辑:青玄
主人公叫玉门关,河西,肃州的小说叫做《甘肃关隘史(出版书)》,是作者边强所编写的现代阳光、军事、娱乐明星小说,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7.槐树关 藏语称为“恰娱木襄告”,在临夏县...

甘肃关隘史(出版书)

推荐指数:10分

作品字数:约59.2万字

阅读指数:10分

《甘肃关隘史(出版书)》在线阅读

《甘肃关隘史(出版书)》精彩预览

7.槐树关

藏语称为“恰告”,在临夏县境内双城以南15 里处的铁寨乡大草滩村北1公里处,位于太子山(又称石山、骨山、大雪山、太峙山)北麓峰地带,是翻山而下去甘南藏区的主要隘。槐树关北距临夏县双城堡约7.5公里,通过太子山,南距甘南夏河县卡加乡土大庄约25公里,为明代二十四关中设在汉番界处的著名关隘。槐树关东西两侧为立千仞的公太子峰和太子峰,两峰相峙,险峻奇崛,地形南高北低,有槐树关河穿峡越谷汹涌北去流经其间,在双城堡附近汇入大夏河。槐树关依山傍河,扼守山,最为险要。其城垣为黄土夯筑,约百米,高丈余,今关墙残存而关门已毁。

槐树关一带,除关门外,四面均被3000米以上的高峰所包围,其是海拔4162米的公太子、海拔4332 米的太子、海拔4368米的太子三峰,如立如卧,穿云破雾,傲然立,气夺人。据说,东晋十六国时 (412 年),西秦国太子乞伏炽磐,曾迁都庖罕 (今临夏),并镇守此地,以卫护疆域,人遂称此山为“太子山”。太子山头终年积雪,似螺心,故又称骨山。其周围群峰耸峙,海拔在255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6座,山涧峡谷流跌宕,32 条沟壑间有29 河溪穿梭其间,又有26 座山梁可供登攀驻足浏览。这里雪山皑皑,怪石嶙峋,松柏钾刀,山花竞,泉涌瀑悬,鲵藏雉飞,趣盎然,景宜人,是难得的原生自然景区。现太子山槐树关已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当地政府已着手行旅游开发。

槐树关在历史上屡经战火,有许多战事曾发生在这里。北宋熙宁年间,王韶经营河州时,由临潭间入槐树关,奇兵突袭,大败蕃唃厮啰守将木征,一举收复河州。明崇祯十六年 (1643年),闯王李自成反,总制洪承畴遣总兵曹应蛟尾追至甘,并率兵勇在西川击,时李自成即由甘南翻太子山出槐树关,败逃至景古城 (在康乐南),始以17骑过墨雾而转战于陇南。清乾隆八年 (1743年) 和民国30年 (1941 年) 曾先两次在此立碑以界汉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兰郎公路通车,槐树关大才逐渐失去其战略地位。槐树关现距州府临夏市仅30余公里,北距国213线尹集路仅15公里,作为太子山风景区的主景地,旅游专线公路即将建成,通也利。

元代僧人宗泐曾有《雪山》诗赞太子山与槐树关曰:

华夷分壤处,雪岭嵯峨。万古消不尽,三秋积又多。

寒岁欺夏,素彩烁天河。笑经过客,相看鬓易皤。

明临洮府通判刘承学亦有诗写太子山和槐树关景之美及关隘之险峻:

罗列诸峰映晚晴,遥瞻独讶玉峥嵘。风从谷飞来冷,泉似山枕挂出清。

骨四时石带翠,藏荫六月雪堆琼。年年仗尔防夏夷,险似河万里城。

8.西儿关

西儿关在槐树关东南,位于临夏县漫路乡。今无关墙遗迹可寻,有小路与槐树关相通。

9.双城枹罕县故址

双城因其地有两座古城相连,故称双城。其地在今临夏市东南20公里的大夏河西岸,位于现省213线与310线的分岔点上,是临夏南去甘南郎木寺入川,西到青海循化藏的必经之地。这里四周有梁家山、大庙山、三法观、古城山群山环,老鸦河、大夏河、槐树关河三在此汇流,也是老鸦关、土门关、槐树关三路会之处,俗称为“老鸦三关”,这里成为控扼三关来往的枢纽地带。

双城远在战国时期就是西羌聚居地,《元和郡县志》载:“枹罕,故罕羌侯邑。秦灭为县,遂因之。”至商代西羌盛,来生活在罕开南溪 (即老鸦关河)的羌族部落就在其聚居之地建起一座都城,这就是今双城之大古城。西羌王鼻朔,其即位,在大古城以东靠东墙又筑一城,规模略小,此即双城之小古城。当地有民谚:“大古城、小古城,两城双城,短离一箭,远离一程。”双城当年规模之大于此可知。秦昭王二十八年 (279年),秦置陇西郡治狄 (今临洮县南),越洮河灭河州境内之罕羌部落,又设枹罕县,属陇西郡管辖。据20 世纪90 年代初西北师范大学陈守忠、李并成等史地学者考察,从依稀可辨的城址和周边散落的大量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残砖断瓦和灰陶片,以及曾出土的箭镞、汉五铢钱等判定,双城即原枹罕县城,是2000多年秦在河湟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县城。由此认为,双城不仅为秦汉故城,也还是魏晋枹罕县城。其城址应在双城烟墩山(俗称墩疙瘩山)以南,老鸦河 (古罕开南溪)以东,大夏河以北之大小古城一带的台地上。西汉武帝元鼎元年 (116年),庖罕分县,县城东移。原双城因位于古石河(即大夏河)北岸,故又名其为石县治。西汉元狩四年 (119 年),罕城置在双城南,为金城郡所辖。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宋建自封“河首平汉王”,建都双城,曾割据构罕30多年。到唐代开元二年 (714年)之夏,唐政府曾在城置北 (指新城)设平夷守捉,废。明洪武年间,明廷在河州设二十四关,老鸦三关均有官员及守兵驻防,并每年换,来兵员虽有裁撤,但此三关却仍被倚重。据清《循化志•卷二》记载,时关门早开晚闭,凡来往商旅人等,“均有驻军巡查”,如“私盐出境,拿官治罪”,管十分严密。清康熙时各关改置塘丁驻巡,至同治时大部分关隘被裁撤,仅保留此三关,每关设把总一名,由当地招募的六名壮丁驻防。中华民国建立的1912年,倡国民来往之自由,各关驻防均被撤销。但自清雍正三年 (1725 年)定双城为番汉“茶马互市”之地,这里就成为汉、回、蒙、藏等各族间贸易流的活中心,成为河州主要的盐、茶集散地,数百年来从未间断。

今天,流经三关的河流之上均建有小电站,双城仍是临夏著名的集易中心,并成为新的经济开发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区位优,使这里成为甘、青、川畜产、建材、中草药及养殖业贸易发展的集中地,同时,这里的险关要隘风光宜人,也为旅游开发带来新的机遇,已经成为各地游客寻幽访胜、登临古关的驻足之地。

10. 老鸦关

老鸦关在临夏县双城以西35里的尼寺沟与卧龙沟汇处,在秦以为罕幵羌所居,自西汉赵充国屯兵枹罕,即成为控扼东西通要的据点。老鸦关分两处:一为大关,东距笆篱寺村0.5 公里,沟北侧山坡上有守望楼遗址,相传有关门和关楼,共三间二层,有团丁把守,毁于民国18年 (1927年)。出关缘山行,在盘坡与达里加垭壑汇。守望楼有大片滩地,无边墙遗迹。小关在南岔沟中,沟中有石栅遗迹,有小路可通夏河县清沟、甘加滩等地。南岔、大关二沟之间有峭耸立如门之石门沟,石门内北侧峭上有石洞,相传曾有士居洞中修炼,故称“仙人洞”。关左有乌龙沟、癿藏关可入于此沟。乌龙沟是甘青咽喉,历来为兵家所重。关内大坪山、烟筒山、梁家山明代俱设烽火台。沟中有临循公路,沟脑有营盘滩,清末至民国筑营盘屯兵驻守。据《河州志》记载:“二十四关内,如积石、老鸦、槐树、沙、土门五大关,为入地之门户。”《循化志》记载:“关内河州,关外循化,往来者皆由积石、老鸦二关。”清代以,去西南必里卫等藏区,多走积石关。自清雍正八年 (1730年)在草滩坝建立循化营,雍正九年 (1731 年)筑循化城,老鸦关遂成为甘青通咽喉,受到重视。

老鸦关内,明代为老鸦族住牧之地,有土司姓马,康熙时受封土司马镇国,住马圈岭。此族明代颇为繁盛,清以逐渐衰落。明时建有喇嘛寺,吉祥大乐寺,有持牒喇嘛30名。据乾隆时循化同知龚景翰在《循化志》按语中说,此寺在“河州册谓之琐观吉祥大乐寺。而乾隆十六年厅卷别有琐观寺,分为二寺,误也。周围编篱以防虎患,故呼芭篱寺,今讹曰巴里。环寺居者喇嘛,有60余家。为河州入循化孔。西距老鸦关里许,官吏来往皆宿于此”。乾隆四十六年 (1781 年),循化撒拉族苏四十三反清起义,他与韩二率领起义群众翻达里加,沿乌龙沟出老鸦关,克河州城,取唐汪川,过宏济桥,军兰州。光绪二十年 (1893年),循化撒拉族发反清起义。光绪二十一年 (1894年),陕甘总督杨昌浚提议用兵,固原提督雷正绾督帅河州,令王正坤以步兵堵截积石关孔,命河州总兵汤彦和率兵出老鸦关,翻越达里加山,镇循化一带民众。同年河州回族周七十在老鸦关内双城地方聚众起义,汤彦和率兵出老鸦关击,路过上西川一村,意整军休息,询及地名,乡人告曰“加塘”,汤彦和以“大将犯地名”不吉利移驻双城。周七十以金马驹行贿,并许于七月六归降。汤彦和颇自信,属下马福禄劝言,双城地理环境易难守,且观周七十归降有诈,汤不予采纳。周七十乘雨夜居高临下,一举打败汤彦和。汤间槐树关,经藏区绕逃回兰州。

老鸦关内东行10公里有韩家集,为明河州卫珍珠族驻地,代有封袭。在韩家集,有土司衙门。关内有寺庄,原建有珍珠族喇嘛寺院永昌寺。在韩家集有普刚寺,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明宜德二年 (1427年)赐名普刚,有持度牒喇嘛35名。珍珠族韩土司于清初受命,把守老鸦关大山岭隘,即今达里加山。韩家集每月二、五、八逢集,是河州小西乡最大的集市贸易点。附近阳洼山有曾抵御八国联军而英勇捐躯,被清廷册封为“振威将军”的民族英雄马福禄故居。

11.大马家滩关

大马家滩关在康乐县八松乡葱滩村南约两公里药峡中,据说曾建有石栅一,当为大马家滩关所在地,今该关遗迹已无存。关内横山子有太子山药峡苗圃,种植杨、冷杉,培育油松苗和青杨高产林,葱郁苍翠,铝瞒群山,现已开辟为旅游区,为盛夏避暑胜地。

清末秀才祁梅仙曾居葱滩村,并在八松一带设私塾授学生。梅仙诗才西捷,对药峡内风光多有歌咏,值得一读,如其《村居即事》:

夕阳霭霭斜晖,树里双开板扉。堪笑山妻憨太甚,花归。

另有《暮投田家归宿》云:

远岫斜阳里,闲随老行。篱花开杂,山草煮粳。

儿女欢灯下,牛羊卧月明。田歌犹未阙,桑树乍声。

12.地寺坪遗址

地寺坪遗址位于康乐县莲麓乡东面地寺坪村,地处冶木河与洮河汇处东侧的洮河西岸第一台地高阜之上。该地原有一堡寨,居高临下,面积约15 亩,寨墙及其内庙宇毁于“农业学大寨”平田整地,地面吼心大量残砖断瓦,其中有绳纹板瓦、绳纹灰陶罐残片和厚为6厘米的秦汉残砖。秦汉砖36厘米,宽18厘米,厚6厘米,其形制为一代定制,有别于代庙宇之砖,当是一处古代关隘遗址。

经注•河二》载:“洮又北经外羌城西,又北经和博城东,城在山内,左和博川出城西南山下,东北经和博城南,东北注入洮。”“和博城”当在今莲麓乡附近,“和博川”当为冶木河,地寺坪堡寨遗址似为“和博城”抑或“和博城”防御系的亭隧城障遗址,其隔河与渭源县境内上土牌遗址相望。

13. 鸣鹿关

鸣鹿关又名小马家滩关,位于康乐县城西南18公里的鸣鹿乡鸣鹿关村,为明洪武年间古河州所建二十四关之一,有关隘遗址尚存。关内山谷开阔,沃壤川,阡陌纵横,林茂草密,向为富庶之乡,故当地俗谚说:“走到天上,不如鸣鹿关上。”山谷间有鸣鹿河,向东北汇入洮河。关内有西蜂窝寺,建于唐初,名大胜积寺。明成祖朱棣敕赐“正觉寺”,并颁敕文如下:

皇帝敕谕临洮地面大小官员军民诸人等:

朕惟佛氏之兴,其来甚远,西土之人久事崇信。其以空为宗,以普度为心。化导善类,觉悟群迷,功德之着,无间幽显。有能尊崇者以导引。夫一方之人,去其昏迷,向慕善,强不至弱,大不至小,息争斗之风,无侵夺之患。上下各安其分,偿文各遂其生,同归于人寿之中,同安于泰和之世。上足以翌皇度,中足以劝告化俗,兴隆佛法,一切之人咸臻净乐,功德所至岂不远哉!今临洮大圣寿积寺,特赐名“正觉”。所在官员、军民人等,务要各起信心,尊崇其,听从本寺僧人自在修行,并不许侮慢欺。其常住一应寺宇、田地、山场、园林、财产、孽畜之类,诸人不许侵占、扰。庶俾佛兴隆,法门弘振,而一方主人亦同得以安生乐业,修善。若有不遵朕命,不敬三,故意生事侮慢欺,以诅其者,必罚无赦!故谕。

永乐十五年五月初一 (“皇帝之”印)

寺有清顺治皇帝敕赐铜巴佛。另据邓隆先生考证:“考正觉寺,旧名大圣寿积寺,主持班丹札矢,侯姓,岷县卫人。五岁见佛像心慕出家。永乐间使乌斯国,将及昆仑,番人见山神相。又奉使恭卜国均不使命。回京赐号:‘宏通妙戒普慧善应慈济辅国阐净觉西天佛子大智法王。’”

在民国时期,陇上知名人士如甘肃民政署兼都督张广建、甘肃督军陆洪涛以及梓、牛载坤、邓隆、杨巨川等均在该寺题诗、题字。

寺在鸣鹿关北侧山上谷坳之中,周围青杨簇拥、沃联翩,远眺石山,雪山皑皑,青岚如烟,景宜人。殿宇简朴整洁,殿所悬匾牌,多为皇帝敕谕和名人题字。殿内供奉着铜巴佛,烟缭绕,静谧幽邃,诚为一处参禅修行的清净之地。

14. 山关

山关在今康乐县普巴乡。关内有普巴河,东北汇入洮河。明万历十八年 (1590年)九月,蒙古俺答从孙火落赤从贡川翻达加山,入老鸦关,犯双城、宁河等地,被临巩兵备郭尊贤率兵击败于宁河城下。由总兵刘承嗣多方堵御,从山关北出河州境。关内山沟为现代学者张鸿汀故乡,其《山竹枝词》乃此地风情写照:

板屋抑天多石,经堂安佛半连宜最是通床灶,灶底新烟热入炕。

右袒毡裘骑马新,山歌呕哳唱征。弯刀系悬镰火,拖得钮役试出兵。

袖峨冠氆氇襦,头编发垂珊瑚。相逢番女如相识,笑问客人饮酒无。

佛殿高开寺秋,纷纷儿女知何?愿心绕寺三千遍,都向佛来叩头。

张诗写关内藏族舍、经堂、床灶、装、发饰、拜佛等风情,一一来,言简意赅,极为传神,颇素描功夫。民国时湖南人赵文清来山沟见景亦有题诗:

径意寻芳,树行荫掩画墙。怪坐此处,眼中草木亦文章。

15. 虎关

虎关原称虎狼关,因其地南北两山状如虎卧狼伏,故名,简称虎关,位于康乐县北稍偏东6公里流川河汇入三岔河之处的西岸,对岸即聂家关。三岔河系洮河西支流,顺其河谷东去10公里又汇入洮河,过河即为今临洮县城。

流川古称刘家川,聂家关为其东部门户。流川谷地呈弯月形由东向西延。东北的龙山高耸逶迤,草木稀疏;西南一侧为青龙山延的五梁,丘陵连,沟岔纵横。在聂家关东北河岸的第二台地、第三台地上,分布着上自殷商、下至宋金时期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在流川河流域出土了大量马家窑、半山、辛店、寺洼等文化类型的陶器、石器、骨器,还发现了不少汉代以来的古墓,称大沟沿遗址。

今流川乡政府所在地原名川堡,其西约3公里处有三个地名都古城,三处古城鼎足相望,其上古城即为宋时所建川堡。这里于金皇统二年 (1142 年)时升为川县,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 (1286年) 废川县, 并入狄。1949年8月至1952年4月设立流川区,辖川乡、清乡、王乡、老树乡、苏家乡、古城乡、尉欠乡。1958年8月改为团结公社,来又称为流川乡。惜原有古城堡已毁于20世纪70年代。

(60 / 105)
甘肃关隘史(出版书)

甘肃关隘史(出版书)

作者:边强 类型:二次元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